中國工程院發布紡織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成果
智能化和信息化浪潮正在引發全球工業的深刻變革。
《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增長點。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的變革。這些將使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紡織行業是中國制造中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新優勢的產業。近兩年,智能制造對于紡織產業的影響尤其深遠。
4月27日,中國工程院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會上發布了“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成果。會上明確了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的發展戰略和路線圖,提出了“未來5~10年紡織智能化制造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以智能制造、科技創新支撐紡織產業走向生態、綠色、低碳、高端,并向新興產業領域深度拓展,進一步提高紡織產業對我國經濟社會、國防安全貢獻度”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路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俞建勇、周翔、蔣士成,中國工程院二局副巡視員王元晶,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以及來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機械協會、中國印染協會等行業協會,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校和山東康平納、如意集團等企業的相關代表參加了發布會。會議由孫晉良主持。
推進紡織產業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
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綱領性文件出臺,推動了傳統產業加快“兩化融合”改造提升,促進了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十九大報告同時對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新動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
紡織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作用巨大。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89萬億,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5.9%,紡織制造總規模占全球50%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迭代演進,改變生產要素結構的新趨勢下,我國紡織產業亟需加快向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轉型升級,進一步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邁向全球同類產業價值鏈中高端,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王元晶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工程院十分重視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推進我國紡織產業對接《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互聯網”等,提質增效,加快走向生態、綠色、低碳、高端,實現大而強,中國工程院發揮高端智庫作用,于2016年設立并啟動實施“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咨詢研究項目,對未來5~10年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智能制造進行戰略布局謀劃。通過兩年多的工作,目前該咨詢研究項目已完成研究工作,形成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王元晶說,咨詢研究的目的在于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取得實效。召開成果發布會,旨在搭建平臺,交流咨詢研究成果,為未來5~10年我國紡織產業對接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推進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營商環境等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
俞建勇在會上指出,在新工業革命和發達國家加強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及“再工業化”進程中,我國紡織產業面臨低成本制造優勢逐步喪失、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與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不匹配、智能化升級起點低且產業處于價值鏈低端、網絡服務安全和協同信用機制不健全不利于智能化轉型等諸多挑戰,也面臨互聯網和大數據為紡織產業發展智能制造奠定基礎、制造業與互聯網產業相互滲透為紡織產業發展智能制造提供新模式、工業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為紡織產業發展智能制造提供硬件支撐等發展新機遇。
“未來5~10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和收入增長、勞動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持續發展、高端制造戰略實施、生態綠色發展持續、互聯網經濟發展,將促使紡織產業進一步提升市場響應度和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就業、進一步加快走向中高端、進一步節能減排減量、加快發展新模式和智能紡織產品。因此,加快發展紡織產業智能制造將推動我國紡織產業革命性變革,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向中高端提供保證;將推動紡織產業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拉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將有助于我國紡織產業在世界紡織科技新一輪變革和產業格局變化中牢牢掌握主動權。”俞建勇說道。
《報告》為紡織業推進智能化提供指引
孫晉良在會上重點介紹了項目的背景及有關工作情況。據介紹,該重點咨詢研究項目課題組由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0名院士領銜咨詢研究工作。項目依托東華大學具體實施,由東華大學相關領域教授擔任紡織智能制造共性技術及標準、智能紡織裝備、化纖智能制造、紡織加工智能化、染整加工智能化、服裝設計與加工智能化、紡織服務制造及網絡協同制造、智能紡織材料等8個專題組負責人。
項目還匯聚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及天津工業大學、江南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浙江理工大學、蘇州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上海大學、西安工程大學、中國昆侖工程公司等高校、研究院所43位專家、教授等參與咨詢研究。
孫晉良介紹,兩年多來,課題組查閱了300多篇文獻資料;由課題組院士帶領,深入山東、福建、浙江、新疆等紡織智能制造先行企業,就智能制造發展情況、智能制造發展目的與重點、智能制造發展瓶頸與障礙、智能制造發展目標和舉措等進行現場調研和座談咨詢,匯聚紡織及跨紡織領域院士、專家、教授開展紡織智能制造技術專題研討。
2018年3月,最終形成了《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窂募徔棶a業智能制造發展現狀、發展需求、發展目標定位、重點任務和路徑、發展效應、重點專項建議、政策措施建議8個方面介紹了項目研究成果,全面闡述了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將對我國紡織產業的精益制造高、效制造、柔性制造、服務制造、綠色制造起到支撐作用。
俞建勇在會上重點介紹了“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的詳細情況。
《報告》提出了紡織產業智能制造技術整體協同發展思路。一要加快紡織產業領域自動化補缺和數字化升級;二要跨行業發展智能傳感、物聯標識、信息網絡安全等紡織產業智能制造標準和共性技術,以及紡織智能裝備、紡織工業物聯網、紡織大數據平臺和紡織制造云平臺等基礎支撐技術;三要圍繞紡織產業鏈,加強生產系統集成,裝備、網絡和平臺互聯互通與信息融合,制造執行和運營分析等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突破紡織智能車間(工廠)技術、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技術、網絡協同紡織制造技術、紡織裝備遠程運維技術等,加快形成紡織產業智能制造新模式;四要加強發展智能紡織材料技術。
《報告》提出了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未來5~10年,以紡織智能制造新模式、紡織智能裝備和紡織智能制造標準及共性技術、智能紡織材料等為重點,構建紡織產業智能制造體系,整體提升我國紡織產業領域智能制造技術水平,達到同期國際先進。以智能制造引領我國紡織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制造向創造、速度向質量、產品向品牌轉變,在國內傳統產業中率先走向高端。
《報告》明確了紡織產業智能制造三大領域8個方向的重點發展任務,包括:化學纖維智能制造車間(工廠)技術、紡織加工智能車間(工廠)技術、染整加工智能車間(工廠)技術、服裝設計與加工智能化技術、紡織智能制造新模式技術、紡織智能制造標準及共性技術、紡織智能裝備技術、紡織智能材料技術。
《報告》還提出了基于CPS的紡織智能生產技術、新一代紡織服裝產品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技術、智能紡織裝備及紡織加工智能化技術、服裝綠色智慧制造生態系統、柔性智能可穿戴紡織技術、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生態系統支撐平臺6個重大專項建議。
此外,會上,來自紡織各行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還介紹了紡織行業在推進智能化方面的一些實際情況和下一步的思路。來自山東康平納、如意集團、華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代表也介紹了企業當前在智能化建設方面的一些情況。